2018年9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成為繼杭州、北京之后全國第三家互聯網法院,并全面實行“網上糾紛網上審理”模式。
2019年9月25日,在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一周年之際,南方新聞網總編輯、南都報系黨委書記、總裁梅志清,帶隊獨家專訪廣州互聯網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春和。
在接受南都專訪時,張春和梳理介紹了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一年來在改革、辦案、機制創新、服務保障互聯網經濟發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探索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困惑,并回應了媒體和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
穗互聯網產業規模預計今年突破5000億
廣州互聯網法院位于海珠區新港東路148號,進入其位于52層的訴訟服務中心,開放式設計,全景落地玻璃窗,成排智能訴訟服務終端……科技感、未來感撲面而來。
與傳統法院不同,廣州互聯網法院實行在線立案和庭審,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全部訴訟流程,讓其訴訟服務大廳看上去“很清靜”。
窗外,珠江橫貫而過。遠處獵德橋、東塔、西塔等城市地標盡收眼底。近處騰訊、阿里巴巴、科大訊飛、唯品會、小米等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寫字樓正熱火朝天地建設中。
“一年前籌建時,曾有多個選址考慮,最后還是選了這里。”張春和指著窗外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所在區域介紹,“畢竟產業聚集在這兒,法院要貼近服務、貼近保障”。
張春和介紹,廣東是通信和信息大省,也是網絡大省,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之一的廣州,近年來互聯網產業增速保持在25%左右。2019年,廣州互聯網產業規模預計將突破5000億元,是全國互聯網產業聚集區和電商交易中心。
數據顯示,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一年以來收案數3.7萬余件,超過杭州、北京互聯網法院同期案件量。
一年收案3.7萬余件,人均結案數全國第一
張春和介紹,從去年成立至今年9月底,廣州互聯網法院網上智慧審理平臺的總體訪問量已超986.6萬人次,注冊用戶達21萬余人。至今年9月27日,該院共完成立案37688件,審結27956件。該院25名員額法官,一年來人均結案數達到1118件,居全國第一。
據介紹,上述案件呈現幾大突出特點。一是類型相對集中,互聯網知識產權及金融糾紛案件分別占全部收案數的56.87%和39.85%。二是爭議標的額小,31.04%以上案件標的在1萬元以內。三是案件事實同質化強。如在互聯網小額借款合同糾紛中,多數案件的基本事實、爭議焦點存在較大相似性。四是地域跨度大。57.3%的案件當事人來自廣東省之外的地區,所涉地域幾乎涵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還有來自美國、新加坡等15個國家與地區的當事人。
“大部分當事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浙等地,這與當地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情況有較大關系。”張春和稱,該院案件當事人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到40歲之間,與互聯網用戶整體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相吻合。
相關司法大數據統計還顯示,該院案件的當事人網上提交立案申請的高峰期是每天12點至13點左右,但晚上22點甚至是凌晨2點后仍有當事人在申請立案。“可以說我們是一家不打烊的法院,能24小時為當事人提供優質司法服務。”張春和稱。
案多人少怎么破?問題倒逼機制不斷創新
僅有25名員額法官,面對巨量互聯網案件,案多人少的矛盾怎么破?張春和表示,一方面以問題倒逼機制創新,一方面向科技要生產力。
該院推出了多項首創。比如在全國首試5G遠程庭審,以“低延時、大帶寬、大連接”提升當事人訴訟體驗,讓身處不同地域的當事人“隔空開庭”得以實現。
此外,該院聯合廣州市人民檢察院、廣州市司法局等8家單位共同組建司法區塊鏈,與電信、移動、聯通、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京東等29家公司簽約共建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共同搭建起“網通法鏈”智慧生態系統,以區塊鏈技術破解電子證據存證舉證難、可信度低等問題,從源頭實現“一鍵調證”,促進了后期審判效率的提升。
該院“網通法鏈”生態系統上線以來,各區塊鏈節點單位在線存證的網購、互聯網金融等電子數據目前已達1988萬余條。
為高效化解跨地域互聯網糾紛,該院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引入港澳臺特邀調解員20余人,目前已調解糾紛10656件。如歌手林俊杰訴胡桃里餐廳網絡侵權案等一批跨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糾紛,得以成功在線化解。
該院在全國首創推出的“E法亭”便民訴訟服務終端,具備在線開庭等多種功能,現已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地投放10余臺,實現自助立案3305件,在線調解152件,在線送達6671人次,在線庭審31次。
廣州互聯網法院通過系列技術變革、規則創新,向科技要生產力,極大促進了案件審判效率的提升。
一年以來,該院在線立案率達99.98%,電子送達成功率達98%。庭審平均時長約25分鐘,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約36天,“分別比傳統審理模式節約時間約3/5和2/3”。
同時,該院還在全國首推在線示范庭審機制,實現宣判一宗,促成化解一批;上線“類案批量智審系統”,該系統廣泛應用于互聯網金融、網絡著作權糾紛等批量案件處理。
“案多人少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倒逼我們要想辦法不斷創新。”張春和稱,上述探索實踐,均旨在努力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龐大的互聯網糾紛快速解決的需求。
對話
“努力建成大灣區 互聯網司法引擎”
談建院:我們是“開荒牛”,沒有什么是現成的
南都:作為廣州互聯網法院首任院長,建院過程中有哪些特別體會?
張春和:建院之初,從辦公地址、工作人員、各項規章制度,到“網上糾紛網上審理”的全新模式,幾乎沒有什么是現成的,全都要創新組建。首任院長這個身份背后,就是一個拓荒者、“開荒牛”的角色。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好。
談辦案:不能就案辦案,注重提煉裁判規則
南都: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法官辦案有什么不同要求?
張春和:廣州互聯網法院肩負著探索互聯網空間治理規則先行者的使命,以及為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貢獻廣州司法智慧的重任。因此,我們要求法官不能就案辦案,不能孤立辦案,要站在一定高度。
最高法也對我們提出要求,與傳統法院相比,要更多地注重提煉有價值的裁判規則,發揮規則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作用,為互聯網空間治理植入法治“芯片”。
談網絡空間治理:肩負規范網絡行為、界定邊界的責任
南都:法院具體如何發揮作用,來推動網絡空間治理?
張春和:互聯網法院審理的11類案件,標的額不一定很大,但不少都非常具有規則意義。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案件,其裁判結果可能對大量互聯網交易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我們肩負著規范網絡行為、界定邊界的重要責任,要在每一個具體案件中精準而審慎地劃定網絡空間權利義務的邊界。
談職能延伸:要結合辦案推進“訴源治理”
南都:推動網絡空間治理,廣州互聯網法院還有哪些舉措?
張春和:除了通過提煉、輸出裁判規則參與網絡空間治理,我們還強調要結合辦案推進“訴源治理”。例如,我們近期召開了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糾紛解決生態研討會、網絡音樂版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就是在探索構建互聯網糾紛跨境解決生態。
法院并不是案件越多越好,通過延伸發揮審判職能,堅持“訴源治理”,把大量矛盾解決在源頭、初始狀態,對于促進灣區融合、和諧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談目標定位:建大灣區互聯網司法引擎具前瞻性
南都:廣州互聯網法院未來發展的目標定位是怎樣的?
張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我們緊緊抓住機遇,反復醞釀,出臺了《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司法引擎的五年發展綱要》,作為廣州互聯網法院的目標定位,提出了6個方面、30條具體舉措。不少到我院視察的人大代表都評價說,廣州互聯網法院的這一目標定位,很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