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廣州中院召開全國首例共享單車破產清算案新聞發布會。羅偉雄 攝
2019年5月23日,廣州市司法處置國有“僵尸企業”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廣州中院召開。羅偉雄 攝
2019年6月13日,廣州中院“智破”系統正式上線。羅偉雄 攝
面對破產審判中不斷涌現的難題,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堅持創新驅動,以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攻堅克難,多項工作屢開全國先河。廣州中院清算與破產庭自2016年底成立以來,審結破產及強清案件1289件,清理債務127億元,盤活中心城區土地資源50余萬平方米,促使324家國有“僵尸企業”退出市場,有效維護了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為破產審判提供了“廣州樣本”。
協作機制聚合力
2016年12月29日,國家工商總局印發《關于全面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經法院強制清算或破產清算的,可以適用企業簡易注銷登記。
2018年5月19日,羅律師在“廣州市破產管理人協會”微信群在線求助,稱在某區工商局辦理簡易注銷時,窗口工作人員糾結相關文件中“按原規定辦理”字眼,要求提供破產企業的國稅、地稅注銷證明。一時間,群里炸開了鍋,大家紛紛吐槽辦理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時的各種遭遇。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分管破產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吳筱萍獲悉該情況后,當即率隊前往市工商局溝通,解決了破產企業簡易注銷的適用問題。
為破解破產案件缺乏啟動資金的難題,吳筱萍多次與省、市國資委協商,清產庭共發送司法建議4份。2018年,省(市)國資委統籌落實國有“僵尸企業”破產案件啟動經費2390萬元,推動176件無產可破企業通過破產程序順利退出市場。
這樣一家一家溝通協調,雖然可以暫時解決一些迫切問題,但是低效、被動,治標不治本。只有與國資、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建立府院聯動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18年11月,廣州中院在全省率先推動成立了在黨委領導下的司法處置“僵尸企業”工作聯席會議。聯席會議由廣州市委政法委牽頭,包括法院、國資委、工商、稅務、財政等11個成員單位。“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吳筱萍對此深有感觸。
今年5月23日,廣州市司法處置“僵尸企業”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廣州中院召開。會議就工商注銷、司法清算費用保障、職工權益保護、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等方面工作達成一致意見。
“各單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協作,積極作為,扎實做好國有‘僵尸企業’出清工作,全力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廣州市委政法委書記、市司法處置國有“僵尸企業”聯席會議總召集人謝曉丹在此次聯席會上強調。
2019年起,市財政局正式將150萬元破產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了破產費用保障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解決了因債務人財產不足而影響啟動破產程序的問題。
快速通道提質效
2005年5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第十六冶金建設公司向廣州中院提出破產申請。2017年9月13日,廣州中院作出裁定,破產程序正式終結。這家大型央企的12年“告別之路”,也讓人們感受到“僵尸企業”退出市場之艱難。
據國資部門統計,2016年以來,廣州地區省屬、市屬國有“僵尸企業”共有1006家。如何讓這些“僵尸企業”快速有序地退出市場,直接關系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對此,廣州中院多措并舉,進一步釋放創新動能,打造出國有“僵尸企業”出清的快速通道。
為合理分配審判任務,提高國有“僵尸企業”司法出清效率,廣州中院確定了“三先三后”的處理思路,即先容易后復雜、先集中后分散、先批量后個案,推動“僵尸企業”分批有序進入司法清算程序。
為減少立案審查時間,廣州中院創制了“預審查”制度,采取“少聽證、減環節、作標識”的方式審查,為準備進入司法清算程序的“僵尸企業”建立臺賬,通過預審查逐個篩查企業的破產原因、資產狀況以及人員安置情況等,量身定做處置方案,盡可能將立案審查時間壓縮至最短。
廣州中院還探索建立了“四集中”機制,即對同類型破產案件,采取集中裁定受理、集中選定管理人、集中選定審計機構、集中公告的方式統一推進。對于債務關系簡單、資產規模不大、無風險隱患的“僵尸企業”破產案件,在聽證、破產告知、債權審查認定、財產清查等環節實行標準化作業、格式化處理,力推快審快結。
2017年8月,廣州中院一次性集中裁定受理104件國有“僵尸企業”破產及強制清算案件,其中63件于當年底前審結,案件審理周期不足4個月,較一般破產案件而言,審理周期大大縮短,審理效率顯著提高。
2017年至今,廣州中院共審結324家國有“僵尸企業”破產清算案件,審結案件數居全省首位。其中,某商貿集團通過對下屬10多家企業司法出清減少負債3億元以上;某置業公司下屬25家通過司法程序消除負債1.284億元,解決100多人勞動關系,有效解決拖滯多年的勞動用工風險。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對此評價:“市中院服務全市中心工作,為國企改革順利開展提供了司法保障。”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也將廣州中院對國有“僵尸企業”采取的“三先三后”工作方法和設立綠色通道的做法,作為經驗直接寫入《關于“僵尸企業”司法處置工作指引》中,在全省推廣。
釋放“執轉破”潛力
在破產審判實踐中,“執轉破”是另一項重要工作。
2017年底,廣州中院中標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調研課題“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銜接制度研究”,這是全國唯一涉及破產審判的課題。為此,廣州中院成立了由院長王勇擔任組長,清產庭、辦公室、研究室、執行局等多部門業務骨干為小組成員的課題組。課題組通過理論學習、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家論證等方式,經分析匯總,撰寫了10萬余字的調研報告,詳細解讀制約執轉破銜接程序的制度、現實障礙,提出構建完善執轉破銜接程序的具體路徑,并制定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等一系列制度,推動研究成果向審判實踐轉化。
2018年12月,在最高人民法院結項評審會上,該報告獲得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執行局領導,以及學術界破產法專家的高度肯定。
以報告為基礎和指引,廣州中院先后出臺了《執轉破案件審理參考》《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的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不僅對“執轉破”案件的管轄、綜合協調等原則性問題作出規定,還詳細列明了移送要件、移送程序、移送材料等內容,并且提供了統一的“執轉破”案件文書范本,為執行法院啟動“執轉破”程序明確了操作指引,打通了執行程序的“最后一公里”。
廣州中院又從清產庭、執行局等部門抽調專業骨干力量,成立“執轉破”綜合協調小組,專門負責“執轉破”工作的協調推進。2018年,廣州中院共收到“執轉破”案件28件,裁定受理19件。2018年5月14日,廣州中院依法宣告廣東益民旅游休閑服務有限公司破產,其涉及的25638件執行不能案件因此得以終結。
巧借信息化東風
破產案件能否順利推進,管理人是其中一項關鍵因素。2014年11月20日,廣州中院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個破產管理人協會,對破產管理人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同時設立破產清算公益基金,解決了管理人考核機制不健全、因缺乏經費導致破產案件啟動難等問題。
成立一個協會解決不了所有問題。2018年3月27日,廣州中院裁定受理全國首例共享單車破產案即小鳴單車案。該案涉及債權人達12萬之多,散布全國各地,為確保案件信息全面及時向社會公開,廣州中院指導管理人開設了公眾號“小鳴單車破產工作信息”。為方便用戶快捷申報債權,廣州中院在全國率先開發債權申報微信小程序。為方便債權人參會,廣州中院在全國首創以微信平臺召開債權人會議。今年5月17日,在小鳴單車供應商凱路仕公司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上,廣州中院又在全國率先試水利用5G技術召開網絡債權人會議。
創新無止境。2018年5月,廣州中院聯合平安銀行廣州分行、廣州市破產管理人協會建立了全國首個破產案件資金管理系統,為法院、管理人協會、管理人搭建了信息共享平臺,三方可通過系統掌握破產案件資金開戶、流轉等情況,實現互聯互通、監管配合。
今年6月13日,廣州智慧破產審理系統正式上線。系統在破產案件資金管理系統基礎上,根據法院、管理人、債權人在破產流程節點中的工作要求進行研發,可實現破產審理全過程可視化,幫助法官和管理人減負增效,實現破產審判質效躍升。
“近年來,我們建立了包括智慧庭審系統、智審裁判系統、智慧執行系統、5G智慧法院實驗室在內的智慧法院體系。巧借東風好揚帆。因此,將破產審判與智慧法院建設融合推進,開發一個智慧破產審理工作平臺的設想就應運而生。”廣州中院科技信息處負責人黃健介紹道。
據了解,智破系統是繼2016年8月1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開通后的全國首個地區破產審判智慧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繼承全國破產網的優勢作用,依托現有的廣州智慧法院平臺進行了個性化的功能拓展,并實現了“4個首創”:全國首個地方管理人智能服務平臺、全國首個地方破產審判動態監管平臺、全國首個債權人評價監督平臺、全國首個破產審判區塊鏈協同平臺。除了“4個首創”,智破系統推出的智能管理、評價監督和數據分析三大主打功能,將助力破產審判提質增效。
“今后,廣州法院將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全面提升‘辦理破產’質效為目標,推動落實聯席會議制度,暢通市場主體救治與退出通道,為廣州地區營商環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作出應有貢獻。”面對未來破產審判發展,王勇提出了更高要求。